壓制,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暴發(fā),比如說明明很生氣,卻強壓自己的憤怒,想要讓自己能夠心平氣和地說話。而壓抑,是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應該有的情緒卻沒有感受到,比如說有人明明在辱罵你,但你卻一點也不生氣,還想要和對方講道理。無論是壓制還是壓抑情緒,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1、影響自己的心情。或許有些人有過這樣的體驗,與別人起爭執(zhí)的時候,任由別人說自己,自己認為沒必要跟這種人爭吵,于是什么話也不說。但是當事情結束之后,自己可能會越想越生氣,憑什么當時讓對方這樣罵自己,當時我應該怎樣怎樣回應才對。這其實是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壓制了自己情緒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生氣和后悔延遲暴發(fā)而已。這個“生氣”的情緒是在起爭執(zhí)的時候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并存在的,本應該在與對方起爭執(zhí)的時候,通過表達情緒來釋放它。
2、影響自己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是指對弱于自己或者等級低于自己的對象發(fā)泄不滿情緒,而產(chǎn)生的連鎖反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zhí)拥浇稚希靡惠v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情緒通過適當?shù)那泪尫懦鋈?,那么壓制或是壓抑著的情緒就會影響我們,從而做出“傳遞”壞情緒的行為,最終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
3、嚴重時會出現(xiàn)軀體化反應。軀體化反應指的是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癥狀表現(xiàn)出來,而轉換為各種軀體癥狀表現(xiàn)出來。比如說小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不愿意去上學,也不敢告訴父母實情,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情況,強迫孩子去上學,孩子沒有辦法,只能通過生病的方式讓自己不去學校。而這種生病,是因為壓制或是壓抑了對校園暴力的恐懼,或是無奈無力之后的一種身體反應。
通過對這些情況的認識和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有意識地去評估自己是否在某件事情上有過壓制或是壓抑情緒的行為。如果有,我們就需要想想辦法把事情解決好,讓自己的情緒得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