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心理咨詢師為您解讀好文:
題記:弗洛伊德區(qū)分出的死亡欲力在起作用,在弗洛伊德看來,愛洛斯(生本能)和死亡欲力(死本能)兩種力量的對立、混合、消解作為人的動力兩個方面,懲罰的需求無處不在,即使在快樂的事情也有著懲罰的需求。
--
—(青島晨曦心靈驛站注釋)
佛洛伊德假設為某些主體行為之起因的內在堅持要求。對他們的精神分析研究顯示,這些主體尋求痛楚或令其羞辱的情境,且耽于其中(道德受虐狂)。這類行為中無法被化約的部分,分析到最后,應被歸諸于死亡欲力。
一些涉及自我懲罰之現(xiàn)象的存在,非常早便引起佛洛伊德的注意:懲罰的夢——如同為了實現(xiàn)欲望而付給檢禁的代價,或特別是強迫[觀念]型神經(jīng)癥的癥狀。在最早有關此種疾病的研究中,佛洛伊德便曾描述過自責的現(xiàn)象;繼而在《一強迫型神經(jīng)癥病例評注》中,他也描述自我懲罰行為;更廣泛地說,是整體的癥狀與其所包含的苦痛致使強迫癥患者成為自己的施刑者。
憂郁癥的臨床凸顯出一種甚至可能導致自殺之強制自我懲罰的暴力。然而,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貢獻之一也在于指出,在一些行為中,懲罰表面上只是某些侵略與犯罪行為原不希望有的某種后果,這些行為的動機實為自我懲罰。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稱“出于自我懲罰的罪犯”,但不必然認為此過程是一個始終十分復雜之現(xiàn)象的唯一動機。
最后,在治療中,佛洛伊德被引導逐漸重視他所謂的負面治療反應*:他寫道,分析師會感到:“……有一股力量,無所不用其極地抗拒痊愈,無論如何總想緊抓著疾病與苦痛不放”。
在第二精神裝置理論架構下,對這些現(xiàn)象所造成之后設心理學問題的深入研究、有關施虐狂/受虐狂見解的進展、以及死亡欲力的引進,均促使佛洛伊德更明確地勾勒并區(qū)分出自我懲罰的行為。
1.關于無意識罪惡感一詞,佛洛伊德自己曾持保留態(tài)度。在這個意義上,對他而言,“懲罰的需求”一詞似乎更為恰當。
2.在拓撲論的角度上,佛洛伊德以一個尤其嚴苛的超我與自我兩者間的緊張關系來說明自我懲罰的行為。
3.然而,懲罰的需求一詞的語用,凸顯出在這股將主體推向苦痛的力量中有不可化約之處,同時也凸顯出他們在苦痛中尋求快感的悖謬。佛洛伊德于是區(qū)分二例:某些人會給人一種印象,他們“……被特別敏銳的道德意識所主宰,盡管他們絲毫未意識到此種超-道德。進一步觀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此種道德的無意識延續(xù)與道德受虐狂之間的差異。前者的重點集中于自我所蒙受之超我增強的施虐狂;反之,后者的重點則在于渴望被懲罰之自我本身的受虐狂,而無論懲罰是來自超我或外在的雙親權力”。由此可見,超我的施虐狂與自我的受虐狂不可被單純地視為同一緊張關系之對稱的兩面。
4.循此思想路線,弗洛伊德甚至在《有盡與無盡之分析》一文中,假設超我與自我之間的沖突關系無法全然說明作為死亡欲力表現(xiàn)之懲罰的需求。若一部分死亡欲力確實“在精神上被超我所連結”,其他部分則可能“……以自由或連結的形式,在無法被確定的某處運作”。
上一篇:
精神分析詞匯 31.初級與二級由病獲利primaryan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