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心理咨詢師為您解讀好文:
“你們的信心若像一粒薺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并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
在我未讀圣經(jīng)之前想談?wù)勑叛?,一個編輯讓我先看看巴黎圣母院,但我始終沒有提得起興趣來,時間一晃就過了幾年。好像帶走了一些東西。
這讓我想起一首詩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間流逝,留給自己的還剩下什么呢?會不會是詩中的千里孤墳。
記得有一段時期,我的小兒子老是為了已經(jīng)過去了的不如意哭泣,扯著我說,你為什么當時不怎么怎么樣。我只能抱起他來,給他一個許諾或給個替代滿足。
許多人有時候也會這樣,悔恨不該那么做,當時的事情像枷鎖一樣將他留在過去。
但是另一些靈魂走著不同的路。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得意門生顏回超凡脫俗的過著自己的生活。
信仰是什么呢?是劉禹錫的陋室?還是叔齊摒棄的周粟?是阿甘為了奔跑而奔跑?還是至死不渝的精忠報國?
在圣經(jīng)上關(guān)于巴別塔的經(jīng)文--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論述了欲力(人的自我所需的能量資源)發(fā)展的階段,先是口欲期,這個時期由于哺乳而形成依附,而后經(jīng)歷了肛門期,這個時期是父母介入,控制排便進而內(nèi)化規(guī)則,口欲和肛門是局部的和破碎的自體能量,沒有統(tǒng)一和整合,只是到了下一個生殖器期階段才能形成統(tǒng)一。正是由于這個整合,局部的分散的能量才得以建造成自我。
如果據(jù)此粗略的定義信仰就是自我,那是對這個過程的曲解和倒置。信仰應(yīng)當是自我形成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再看看圣經(jīng)的經(jīng)文:”我確實地告訴你們:無論誰對這座山說‘愿你被挪開,被丟進海里去!’只要他心里不疑惑,相信自己所說的會成就,事情就將為他成就“。
以上的經(jīng)文不難證明,看看那些分裂癥偏執(zhí)型的人即可,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他們的確信。
在自我包裹之下的那個核心就是信仰,但當層層撥開這個自我時,最后看到的是什么,在弗洛伊德所謂的簾子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卡夫卡在法律門前講了一個故事: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想進入一扇門,但是得不到門衛(wèi)的許可,最后在臨時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為什么全世界只有自己想進入這扇門,門衛(wèi)說這門是為你一人開的,你死了,我也關(guān)門走人了!
拉康直截了當?shù)恼f,拉開簾子后面還是簾子,如果有最后的簾子,那后面一定是空無一物。
這個自我的內(nèi)核,是永遠不可接近之物,就如同那扇門,永遠無法進入,同時它是外在的內(nèi)化。就像那個人一旦死了,門也不存在了。再者,門只為了自己存在,每個人都有面對門而生存的糾結(jié)。
就如同巴別塔一樣,是無法建成之物。但為了”在世間“就已經(jīng)開始了建造。
信仰,有許多的化身,有人以為是意志,有人以為是夢想,有人以為是科學或上帝,有人以為是強迫癥似的儀式,等等,這些都是信仰的表現(xiàn)。
信仰之為信仰,不允許人靠近和了解真相,只允許用自己的生存方式去填空。
不執(zhí)著于信仰的表現(xiàn),才能去靠近它,才能達到挪山的信仰。
如果說中世紀之前的信仰是上帝,那么現(xiàn)在的信仰是科學。中世紀之前的人如同現(xiàn)在的人相信科學一樣相信上帝和神,神也必然降臨到世間。 所以信仰是去信仰。
我們盡力找尋的信仰已經(jīng)不能如孩子般容易了,在信仰丟失的現(xiàn)在仍然執(zhí)著于過去而放棄了去信仰。
昨天”真實“的在那里,已經(jīng)不需要信仰,因為它已經(jīng)被經(jīng)歷了。所以許多人看到了過去,而不能走出來,這種”信仰“的力量是借著去信仰而來的。
未來有無限可能,這些都是支離破碎的自己,是自己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需要整合成完整的自己。但完整的自己最真實的面貌在過去。去信仰就是去掉未來的可能性,在未來的虛無中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自己。
” 去信仰“通向無法到達的信仰之路,給世界留出來展示的時空,生命在生存中以無以回到過去的方式跳往未來。
時光流轉(zhuǎn),被未來帶走的,是對過去的信仰。 落在過去的,正是對未來的去信仰。
上一篇:
霍金的外星戰(zhàn)爭是預言還是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