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面對即將到來的重要考試,明明用心備考卻還是覺得自己準備不充分拿不了高分,最后果然沒有得到理想的成績;又或者遇到喜歡的人比自己優(yōu)秀很多,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放棄追求,很久以后幾經(jīng)輾轉才知道曾經(jīng)心儀的對象原來對自己也有好感,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物是人非……確實,面對一些重大事件我們是很容易會緊張和不自信的,但正是因為重要,我們才更要警惕自我設限的陷阱。
“自我設限”就是在自己的心里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心理高度”常常暗示自己:這太困難了,我不可能做到的,成功機會幾乎是零!我們之所以提倡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因為消極的自我暗示一定程度上是在自我設限。工作中,如果我們預設工作難度系數(shù)大,自己無法承接好的項目就難以證明實力,無形中也縮小了晉升空間;在人際關系中我們預設一些矛盾太難解決就會避免溝通,問題會被擱置越積累越多,最后集中爆發(fā),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和創(chuàng)傷。自我設限同時可以看做一種自我防御機制,它提醒并放大我們可能會受到的打擊,讓我們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里止步不前。
心理學上還有跟“自我設限”相聯(lián)系的概念——“自證預言”和“羅森塔爾效應”。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xiàn)象,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fā)生。自證預言的奇妙之處在于其往往能夠引導不一樣的結果:
正如羅伯特·羅森塔爾和萊諾爾·雅各布森的實驗所證實的,老師的預期在實驗中充當了自我實現(xiàn)預言的催化劑。他們訪問了一所公立小學,告訴老師他們將用一種名為“哈佛技能獲得變化實驗”的方法來準確地預測他們的學生中哪些將會成為“天才”。當然,其實并不存在這種測試方法,研究者隨機挑選了這些“天才”小學生。這個研究顯示,老師的預期在實驗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畢竟,這些學生之間的唯一區(qū)別只存在于老師們的頭腦中。果不其然,在學年末學生們參加一個智力測試時,被視為是“天才”的孩子(得到了老師很高的期許)比他們的同學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智力增長。
回看生活中,有權威的和我們喜歡的人往往最容易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我們會更渴望達到他們的期待、獲得他們的贊賞。但是,當我們沒有一個外在的權威他人來突破這個限制,沒有喜歡的人對我們抱以好的期待的時候,我們自己就要成為這樣的人,學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些看似艱難的任務。正如百廢待興的建國之初,為我國鋼鐵工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鐵人”王進喜所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當然,我們對目標達成的預期,是需要建立在比較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基本了解達成目標所需條件的基礎上,再進行稍微大膽的假設和嘗試,給自己能達到的可能性一個更大的空間,類似于教育心理學中提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的成長和成就感會讓我們更自信和喜歡自己,這樣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你知道嗎?如果你的期待如果足夠強烈并有計劃地付諸行動,或許會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都在為你讓路。
本文屬于晨曦心理咨詢中心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助理申請轉載并標明出處,謝謝。